最近想通篇了解一下中国历史,无奈市面上讲中国通史的书籍甚少,好评的更是凤毛菱角。故上网搜了一堆,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品的《中国历史极简本》一书,主观上觉得会是一本很有底蕴的书,而且全是精华。然而事实上本书并不注重章节的连贯性,没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一气呵成的感觉,而是仅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中国不同朝代,挑选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不同的点或面进行叙述,当然,书中对中国古代各个方面的点评也相对中肯。不论如何,区区15万字能从炎黄到宣统,把中国古代历史完整咀嚼一遍,此书想必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个人认为,把本书作为一本科普书更适合。
儒与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似乎是中国人精神追求的终极。纵观历史,中国最高掌权者除了要操心军事、经济、政治、制度等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管理面——思想道德。管理思想不是想当然的给民众洗脑,因为一个国家上至天子下到黎民百姓,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或标准,来规范其行为。
为何在春秋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5000年的文明是从夏朝算起,但我个人觉得中华文明、中华血脉的认同感应该是从周朝开始的。因为有了周天子,各方诸侯、民族都承认天子的地位,多元文化开始融合,算是启蒙了中国人“心怀天下”的大格局。而随着周朝的衰落,分封制观念的瓦解,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各路英雄都想通过自身实践想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下个时代的思想体系。说白了,这既是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现在看来,春秋战国可真是国家公务员的黄金时代呀,既能施展才华,又可畅所欲言,要是不乐意连“国籍”都随便换。😂
总之,在那样久远的时代,便有诸多的思想体系发展成形,不论中国朝代如何更替,或战乱或和平,古代先驱们的思想永远在起作用。
儒家讲究礼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追求无为,自然而然。
而我从书中感受到一条规律:每当战后,统一的中国却显得苟延残喘,需要与民休息,道家思想就派上用场了,无为而治、高度开放、藏富于民,让民间充分发展无拘无束,经济和文化都会迅速发展起来;时间一长,虽然大家都富得流油,但礼崩乐坏,百姓变得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地方对中央的态度也会从“皇帝老子”变成“皇帝老儿”,此时又需要儒家思想来教导人民——钱不是万能的,别像畜生一样活着,格局大一点!
因此像西汉、隋唐、南宋等时期,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手工艺品等文化遗产很多,哪怕是我大元朝都让宋文化得到了延续,得亏当时中央对民间的爱答不理。但同样是这些辉煌的朝代,也孕育出了五代十国、三国、藩镇割据等局面,然后又重新洗牌,开始中央集权。所以这几千年的中国就这么放——收——放——收的走着。
当然,除了政治外,儒家、道家乃至诸子百家的思想均传承下来,实实在在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向导。我不喜欢所谓的“中国人没有信仰”之类的观点,儒家思想就不能是信仰么?非要炮制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才算数?我比较喜欢书中对此的点评:
东方是通过历史时间回顾来确定自身的价值,所以东方对祖先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自然神的崇拜。西方是通过历史空间的探索来确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西方对自然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祖先神的崇拜。
合久必分,一分即合
以我粗浅的见识来看,从古至今,中国能长期维系大一统的局面,应该是对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比如两个陌生中国人套近乎,什么兴趣爱好信仰问题先放一边,先问问你的家乡,再问候下你祖宗八代,总能瞎扯出一些裙带关系。要不怎么能扯5000年之久,想当年这片土地上能有几个部落啊!
当然,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中国历史上不乏民间起义、军阀混战的典故,但每到分裂时期就总有人站出来收拾残局,似乎重新回归和平统一才是民之所向。我大概看了下,历史上百年基业的朝代数不胜数,但分裂超过百年的时期少之又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此话可能适用于三国,但不适用于中华文明。
本来还想继续写,但时间晚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