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记得是从哪里听说的这本书,只是大概记得说里面的主角为人处事很厉害,而且发现国家领导人都在推荐此书,最近似乎还打算拍成电视剧,所以决定拜读一番。
小说讲述康熙年间陈廷敬在朝廷为官五十余载,期间各种政治博弈,你来我往,顷刻间便可断送职业生涯,脑袋搬家的“故事”。而陈廷敬年少有才,考取进士,本人凭借等、稳、忍、狠四个字,一路在官场起起伏伏犹如火中取栗,好在为人正直,大公无私,终究没被奸人所害,晚年领的康熙一句“宽大老城,几近完人”后,因身居要职,看透仕途凶险,便主动装聋,请辞病退,告老还乡,方才全身而退。
书中对各种人物的形象刻画,情节把握,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小说主要讲述朝野上下各种博弈,有点像男版《甄嬛传》(虽然我没看过),很多历史情结其实是一笔带过的。我在读本书之前听到的评价比较高,所以对本书的期待很高,但就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多吸睛的地方,但也不至于无聊,因为情节环环相扣,读起来还算有意思,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陈廷敬最后暗中连环参人,很是过瘾。
我不打算复述小说的情节,因为太多了,好几个大案件,而且小说本身主要体现人与权术,我觉得倒不如谈谈各中的大人物。
我眼中的各个大人物
虽说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均是真实历史人物,但内容本身是以陈廷敬为核心,而且为了剧情需要,自然需要把各种人物刻画得色彩鲜明。就我个人而言,一是没什么中国历史基础,二是这些人名(包括陈廷敬)都是在小说中第一次听说,我所点评的大人物仅止步于小说本身。但我知道,真实的大清朝,能在康熙跟前当差,一路摸爬滚打多年,不说身怀绝技,但也绝非等闲之辈,如果真像小说那样整日点头哈腰拍马屁,搞点小聪明,估计早被拖出去咔嚓了。
书中涉及人物众多,我自然只是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人:
高士奇
我其实还是挺喜欢高士奇的,因为他太简单明了了,相比于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他既是个小人,又是个小人物。欺软怕硬,狗仗人势,墙头草的角色,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论如何,我认为他这辈子很成功!
高士奇可能代表了从古至今的一类为官者,从小家境贫寒无权无势,任他有鸿图之志也早被各种窘境磨灭,反而使他甘为蝼蚁,一心只贪图名利。所以对高士奇而言,他根本没有雄霸一方的心,也未曾想过遮天蔽日,他的原则就是伺候好皇上,对王臣各种攀高枝,狐假虎威,从中捞取好处,你若挡我财路我必除之。这是他为官的主要目标,显然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好到康熙一辈子对他疼爱有佳,死了都亲自为他悼念。因此,我觉得他很成功。
高士奇是一个勤奋的小人物,每每朝中波澜四起,都可以看到他四处奔波大点,多方周旋,为的就是到头来谁也不得罪,谁都能仰仗。所以有一点我觉得他很厉害,就是不论何时他内心都清楚——自己有多大本事,他总能量力而行,基本不出什么大乱子,我想这也是他能一路攀爬的原因。
明珠
“不为能臣,必为大奸!”这是顺治送给明珠的话,老皇帝当年似乎看到苗头,才如此警醒部下。明珠相比于高士奇就可怕得太多了,高士奇是有才华且嘴脚勤奋,而明珠在此之上更有野心,更深谙为官之道。毕竟明珠这一角色时好时坏,尽管口蜜腹剑,但实打实地帮助过很多人,不论官位高低贵贱,一律笑脸相迎,不得罪任何人。我几乎是读到他把持朝政,批改奏折的章节才看清他的坏。用现在的流行语来看,明珠就是真正的大老虎了。
明珠似乎也代表着一群人,就是出身名门望族,生下来就高人一等,对他们而言要么不贪,要么贪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坦白说,从明珠为一个两江总督敢和刘传基开口要三十万两白银,我估计仅凭他一年买官卖官的收入,就超过高士奇一辈子了。这还是明面上的,暗地里他把持朝政,一手遮天,无形之中对整个大清的官员体系的破坏,对贪腐之风的纵容,对国家建设的阻碍,所造成的损失恐怕一千个高士奇都无法匹敌。
明珠是真正恐怖的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必然是能成大事者,可关键在于是大好事还是大坏事。明珠到后期显然已经心术不正,力量越大,破坏越大。
张英
张英其实在小说中的“戏份”并不多,可能是我读书没留意,很奇怪张英到后边怎么莫名其妙消失了。之所以想说说张英这个人,是因为我觉得他在整部小说中可算得上狠角色了。
首先,他存在感极低,陈廷敬一直想要和各党派划清界限,但最终搞的各党派间都以为他是对方的人,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而这方面张英无疑做得非常好,没人怀疑他属于哪党哪派。
其次,他只说自己知道的,尽管话很少,但基本没有祸从口出的情况,光这一点,朝中上下的大臣们几乎完败于他。每次大臣会议他都尽少发言,反而让大家感慨,他才是聪明人。
最后,他没表现出私心,凡是轮到他讲话的时候,基本都就事论事,即便有站出来提陈廷敬讲话的情况,也纯粹因为陈廷敬确实在理。因此,他基本没有惹怒过皇上。
张英可能给人一种感觉,为了明哲保身干脆什么都不作为,只要不做就不会出错。相比之下陈廷敬凡事刨根问底,敢作敢为反而很傻的样子。但我并不这么看待张英,还是那句话:“能在皇上跟前当差之人,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张英是个混吃等死的人,估计活不过第一集,我只能说,他在侍君做臣方面,确实比其他人要高出一截。
皇上
我这里说的皇上并不特指康熙,也非顺治,就是皇帝这个角色本身。读小说的时候看到众臣欺上瞒下,皇亲国戚拉帮结派,由衷地感慨皇上为何会自嘲孤家寡人,真是高处不甚寒呐,不免对皇上产生一丝怜悯(不过好像也轮不到我来同情哈😂)。
朝堂之上,你不能说众臣都是坏的,他们当中要么贪图名利,要么明哲保身,要么野心勃勃,作为皇帝一要为天下着想,秉公执法,二要维系帝王权威,权衡利弊。对待臣相们既要呵护又要打压,既要君臣齐心,又要让他们猜不透心思。说实话,难啊。
此外,我也有看不懂的地方,主要就是皇帝袒护重臣,有些大老虎明明证据确凿,明明罪不可赦,可皇帝偏偏从轻发落。我个人可以理解的地方是,个别案件或人员,一旦追究,拔出萝卜带出泥,根本不可能一网打尽,否则江山不稳,只能点到为止。但我不理解的是,类似高士奇这等小人,杀了他连浪花都激不起几朵,为何还要袒护,真的只是皇帝的私心?反正我是有点不信。
傅山
其实傅山我要点评的并不多,只是觉得这个人很可爱,所以拿出来说道说道。傅山是反清复明的义士,我觉得他可爱仅仅是因为他的一句话:“非我族类,必有异心”。我觉得很讽刺,其一是惋惜他空有一身才华却陷入了无谓的意识形态斗争,其二是中国自古追求天下大同才有了那么多民族文化,而饱读诗书的他居然看不透。
明也好,清也罢,只要百姓安居乐业,谁来当政又有什么区别。如果当朝着不作为,导致民不聊生,激起民变,这样的血流成河我个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明明是个太平盛世,你却因为最高统治者到底该叫张三还是李四,就兵戎相见,让百姓再次流离失所,不论结果如何,你都会是个罪人。
陈廷敬
按说陈廷敬是主角,自带光环,在小说中自然也料事如神,各种才华横溢、表里如一、光明磊落、正气凛然。这部小说固然是为了体现陈廷敬的做官与为人,我个人觉得他在仕途中没被人扳倒,是因为抓不到他的把柄,确切地说是没有把柄可抓,而根本原因是他秉公办案,实事求是,不故弄玄虚。而他自己凭借等、忍、稳、狠四个字,每当起起落落之时也总能想通很多道理,说白了,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脚踏实地,我想这也是他仕途中能乘风破浪的根本。
此外,陈廷敬能一路披襟斩棘,少不了的是贵人相助,从最开始的卫向书,到之后的明珠,张英,徐乾学等。其中真心实意帮他的,我看只有卫向书和张英,或怜惜他的才华,或看中他的人品。其他帮他的人基本都各怀鬼胎,望有朝一日会派得上用场。不论如何,要不是你有真本事,鬼才愿意帮你,才华和人品的确是陈廷敬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
书中对陈廷敬的“神机妙算”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也没必要强调,只想说说陈廷敬的过错。我感觉皇帝和陈廷敬的君臣关系就好像两口子过日子,皇帝永远在问:“说!你错哪儿了?”而陈廷敬永远是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果每次都被皇帝挠得是鼻青脸肿。
其实我个人也一直没明白皇帝为什么总要找陈廷敬的茬儿,就因为他说话太直截了当不给皇帝面子?后来读到有一日皇帝和他在御花园散步,皇帝依旧置问陈廷敬自己错哪儿了,而晚年的陈廷敬也终于想明白了,回了一句“臣不识时务!”读到这里我笑了,也恍然大悟了。
其实归根结底就四个字——功高盖主。每次皇帝决议某些重要事项,陈廷敬总要站出来质疑,结果陈廷敬都是对的,而且还把每件事请都处理妥当了,从事实上为大清国挽回了损失。要说陈廷敬说错了?做错了?都没有,只是皇帝的面子挂不住了!什么事情都让你陈廷敬看得一清二楚,帝王的威严何在。
所以我倒是觉得,脚踏实地做人做事,这方面陈廷敬做得比朝中其他人都要好,但识时务者方面,陈廷敬恐怕到了晚年才勉强赶上其他老臣。同样的,任何场合下,踏实做事,正直做人都是应该的,但在任何场合下,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