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准备把本书留到周末再读,因为感冒,晚上实在没有力气去学习和编程训练,便端起了这本《心法》,作为我了解稻盛和夫哲学的阶段性收尾。
如果说《干法》、《活法》读起来会感觉这位老人的“迷信”思想很重的话,那《心法》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不过他的“迷信”可不是把符文烧成灰泡水喝那种无厘头式行为艺术,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达,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听说稻盛先生更多是他一手创办并带领京瓷、第二电电杀入世界500强,晚年近80岁的他更是在日本政府再三邀请下出手掌舵濒临破产的日航,仅花了一年便奇迹般地大幅扭亏为盈。所以可能更多人想的是学习他的经营之道,但我三本书看下来,稻盛先生似乎并没有一味宣扬他经营企业的方法,而是一直强调做人做事的原则,就像我在读书中他所宣扬的“迷信”,明白了科学传授的是方法论,没有是非善恶之分,作为人更重要的是心境,只要正确地做人自然能把事做成,否则方法学到手,心思歪了,容易作恶呀。
其实读本书的过程中发觉内容和之前的两本有很多重合的,而且一些思想基本已经在其中表达清楚了,所以这篇读后感应该不会有太多笔墨(比特)。But!由于目前处于自虐中,我未来12个月的人生信条就是,想了就要做——做了就要完——完了就要写总结!尽管我读的内容和前面两本差不多,但我的读后感必须认认真真不重样😂,因此我不妨把作者看作一名认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去品味一下他的人生感悟。
精神与物质
我简单快速地总结一下作者前几章的内容,满满的正能量啊,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或以任何形式,而生命的出现乃至人类的诞生,是“造物主”的睿智,它赋予了我们最初的意志:让万事万物都朝着幸福美好的方向进化发展。而人之初,无善亦无恶,却总是越活越焦虑,佛曰:菠萝菠萝蜜波若波罗密。
人之所以焦虑其实有诸多因素,佛教认为,人会觉得不幸福有六大因素:
- 贪: 贪婪,永远无法满足
- 嗔: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死活
- 痴: 愤青、键盘侠的思维方式
- 慢: 傲慢、自以为是
- 疑: 疑心重
- 见: 消极悲观、怕得要死
而其中贪嗔痴为烦恼的根源,即为“三毒”,但是这六大烦恼原本是大自然的智慧,之所以要赋予人类这样的本性,是为了确保人能在原始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仔细想想还挺像那么回事)。人类本是可以自由地发挥这些本能的,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这六大本能反而成了我们作恶的根源,因为现如今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维持生命体征变得很简单。所以释迦摩尼开始宣扬五大行为准则来对抗(解脱)这些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根源:
- 布施: 懂的帮助他人
- 持戒: 抑制会自由发泄的六大恶根,不作恶
- 忍辱: 世事无常,要经得起波澜
- 精进: 拼命奋斗
- 禅定: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垫子,回家坐禅
做到这五条,才能走向人生巅峰,和上帝一起磕磕瓜子喝杯咖啡。而这五条便是“六波罗蜜”,一套真真切切的修行准则。
从本质上来说,现如今我们的确活在一个物资极为富足的年代,漫长的生物进化史,导致人类演化发展出来的种种保命基因与现在的环境格格不入,但身体来不及反应,我们一来讨厌身体上的肥肉,二来面对美食又无法自拔,所以我们会吃一口纠结半天,等焦虑完了又接着吃,啊!好烦恼啊!我暂且不谈崇尚佛教思想是否科学严谨,但释迦摩尼的这个“菠萝蜜”,我觉得比鸡汤好喝!
我看稻盛和夫
其实本书我认为就两大主题,一个就是细化前两本书的内容,另一个就是借着这些内容阐述作者的佛的思想哲学。所以我再往下写就只剩阿弥陀佛了,所以我想仅对读完作者三本书后,谈谈对作者本人的一点点感受:
稻盛和夫拥有远超常人的意志力和自驱力
不论是刚毕业工作期间或是在创办京瓷之后,他面对精密陶瓷的工艺技术的追求、对自己工作上的苛刻要求、对生活和心理的严格遵守,我很佩服,好多事情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稻盛和夫拥有普通人无法达到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主要有两点我比较触动,其一是他创办第二电电之前,可以反复地自问自答,居然只为了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谋求利益还是真的纯粹只想在通信业为国家人们做点事,一个从一开始便一心一意只为人民服务却还能做到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能有几个?
其二是他65岁决定剃度出家,要知道此时他早已功成名就了,但看得出来他一心想要成佛,要不是工作上的是,他60岁就行动了。我印象中电视电影里半道出家无非是所谓“看破红尘”的释怀,而稻盛先生的心态却是这样的:“我要赶紧把工作做好做完,这样就能和大师一起修行了!”等到出家那天由衷地感慨一句:“终于出家了。”,一个用这种心态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真的了不起!稻盛和夫更崇尚东方哲学和价值观
这点其实很明显,他认为西方的很多所谓“自由”思想并不完全可取,因为事实上来说,这种思想让孩子和年轻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劳动甚至以此为荣,而东方价值观里人本来就倡导人只有勤劳才能改变命运,这没什么不好,不因丢弃。就像他反复提到年轻人追求“自由职业者”这种生活方式不对,我厚着脸皮代表一下年轻人谈谈我的观点,如果一个人为了“自由”而选择“职业”,我觉得确实不对,因为这只是为了满足你不想上班的惰性罢了。但如果一个人因为“职业”而选择“自由”,我认为没什么不好,因为这种人在这种状态下“打工”只会限制他的潜力。简而言之,如果你觉得选择“自由职业”会让你今后起的更早、睡的更晚、赚的不多、受气还不少,那可以考虑干,因为“自由职业”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职业——创业!
我欲成佛
不是我真的要出家哈😂,只是一个标题而已,这段话是我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主要因为周末刚好在看《人类简史》,这天我才真的明白“佛”的概念,要知道我以前一直以为所谓“成佛之人”就是“成仙了”得永生的意思,因为宗教在我印象中一直就是众人盲目崇拜某个根本不存在的神而已,我以前固执地把佛教也划归到此类了。
这部分我试着解释下,不一定正确,毕竟我理解的还不是很深:人们活着就会感到很痛苦、焦虑,却无法自拔,比如说中年危机😂。而“佛”的真正含义是“解脱者”(或者说“超脱”),最开始佛教徒们相信的根本不是什么牛鬼蛇神,而是相信释迦摩尼的修行准则(六波罗蜜),说白了就是人只有心怀感恩、多行善、克服自身惰性、努力工作、勇于面对不畏惧等,才可能真正获得幸福(解脱),假如成佛了,还要将“经验”传达给依然受苦受难的人,这叫普度众生。佛教徒们相信的是这个,只是后来各种教派的分化又开始出现牛鬼蛇神了。佛教最开始和中国的儒家崇尚的仁义礼智信,其本质是差不多的,儒家思想也可以划归为一种宗教,宗教不一定非要劝人们相信某位全知全能的神,也可以去相信一种行为准则、制度,大家都相信只要照着这么做,就可以让世间和谐(好了,不能再说了,得留点底子去写《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不过至此我也大体能够明白为什么稻盛和夫先生会一直强调佛的思想,也明白为何他一心想要出家,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偏偏翻不到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一心只想成佛,不想着为世界做点贡献,永远成不了佛”,现在看来,稻盛先生一辈子总要求自己为他人着想,包括客户员工还是第二电电为了全日本人民——布施,对自己要求严格到心生恶念都不能有——持戒,当大众媒体在不了解实情时大肆污蔑他们公司,他却保持克制并理性处理——忍辱,而这辈子工作的努力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精进,终于在65岁满心欢喜去梯度出家——禅定。
对于这么一个活得超凡脱俗之人想要成佛,在我看来,稻盛和夫本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