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秋战国-《易中天中华史:卷5-6》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500年来可谓中国的乱世之秋,不过乱世出英雄,这个时代的节奏自然是各领风骚数十年,各种典故层出不穷。正是如此,春秋战国的内容占了本书过半的篇幅,读起来也是相当精彩。

在正式拉卡春秋序幕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主旋律——天下共主!不要简单的认为,这个时期就是由于周朝没落,导致各路军阀混战,争当天子的过程。周天子虽没落了,但长期思想观念的固化,恐怕没有谁敢取而代之。

这个思想观念就是“封建”和“礼乐”,封建即天下——>国——>家,对应权力等级为周天子——>诸侯——>士大夫。简单来说,诸侯的权力合法性必须有周天子的承认,大家都一致拥戴周天子为王,这是制度。此外,君王贵族已经被礼节道义长期洗脑,正直、礼貌、忠孝等观念已经刻在他们骨子里,以礼服人,以德治国,是贵族阶级的核心思想。

从国家实力来说,周确实沦为第二梯队了,但诸侯国依然认可周王,依然认可天下,依然以自己属于中国为傲。周王是至尊不可动摇,诸侯追求的是至强。春秋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拉开序幕的。

彬彬有礼——春秋篇

提到春秋战国,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战乱,春秋时期打仗自然是家常便饭,但并非我们映像中的战争,它更像是一场场竞技游戏。从表面看,春秋时期的战斗,多数讲排场,走过程,谈的是礼节上的你来我往。这种战斗大多一天之内搞定,有点像黑帮约群架——主要靠画面感。

举个例子,楚晋两国交战,楚赢了,晋军在撤退的时候战车掉沟里,楚国的追兵就停下来,隔空喊话教他们怎么修车,修好了又接着追;再如,两军约战,先就位的一方会等另一方整装待发之后才开战;还有,追逃兵的时候,如果追50步还追不到,就不追了,下回再战。

可能今天我们看待这种战争逻辑会特别搞笑,这可是打仗啊,那么彬彬有礼的,演给谁看呢?所以最开始才会特别指出,一定要注意春秋时代的大背景——天下共主。

诸侯的地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诸侯之间交战就算赢了,周天子不承认你,你也最多算法强盗。而且这里的人自称华夏,意思是文明人,大家都讲道理的好不好,如果搞些阴谋诡计,会被看不起的,大家会自动把你归并到蛮夷那群低级文明中。

所以,春秋时期的打仗,诸侯们追求的是称霸(而非称王)于天下,其目的是让你服我,没想过要吞并你,因为我们的领土和地位是周天子封的,我区区一个诸侯怎敢霸占。只要你认我做大哥,今后服从我的调度,我们还是好哥们儿。如此一来,既能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又能留的君子作派的美誉,一箭双雕啊。

说回历史,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还存在一些争论,按照易中天的说法,这个“五”其实不过是为了凑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前后共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等人称霸。

有没有发现,前面四人叫“公”,后面三人叫“王”,因为前者是在华夏文明圈,而后三者是在蛮夷圈。对于文明圈的人来说,王就表示天子,公表示诸侯。以楚国为例,他们也自诩为蛮夷,意思是老子不属于华夏人,不认你们这个天子,老子自己就是天子,所以要称王。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春秋五霸到楚庄王就截止了,剩下两个不算。这多少也说得,就我个人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节奏,一开始由华夏圈带动,各方都显得彬彬有礼,但蛮夷圈开始带节奏后,礼崩乐坏的萌芽就冒头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光脚不怕穿鞋的,打仗的手段也越发残忍。所以,楚称霸之后,应该算作“后春秋”时期,这个时期中华出现文明的倒退,卸下祖宗的遗训,不再把天子当回事,不再崇尚君子作风,只讲手段讲利益。也正是如此,中国才步入了血腥的战国时代。

礼崩乐坏——战国篇

战国真的名副其实啊,绝对的兵荒马乱,腥风血雨,生灵涂炭。因为这个时候的诸侯国已经不讲什么仁义礼智信了,我打你的目的只有一个,杀掉你,然后侵吞你的所有财产。

春秋结束,战国起航,标志性事件是三家分晋:赵、魏、韩等大夫架空晋幽公并瓜分晋国土地,最后居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册封为侯。我们熟知的故事《赵氏孤儿》也就是这个时候流传出来的。士大夫谋权篡位变身为诸侯,做了一个极不好的开端,但归根结底是诸侯自作孽,你胆敢以下犯上藐视天子,那家臣就能上行下效谋害主公。这下好了,大家都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诸侯也要争做天子了!

从春秋时期数百个大小邦国,到战国时期,彼此合并为二十来个,这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可想而知在彼此吞并过程中,发动了多少战争,有多少流离失所,又有多少血流成河。春秋时期是奥林匹克战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看了忍俊不禁;到了战国时期,动不动就屠城数十万,让人不寒而栗。但,这却是“天下主义”者们的黄金年代。政客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国间出谋划策,诸子们可以不管他人脸色而高谈阔论,这个时期,让本来懵懂的中华文明,思想和意识得到了空前的绽放。

最该拿出来说的政客之一便是商鞅,没有他就没有秦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本质上是把秦国改造为纳粹般的战争机器,从思想上把分权变为中央集权;废除大夫贵族,改为郡县制;鼓励大家相互举报,知而不报会被连坐;大赏有功者,残惩有过者;限制言论自由;固定工种,不准迁户等等。这些手段看起来非常残暴,但秦国的实力却大幅提升,犹如虎狼之师。你想想,做了逃兵,轻则断手断脚,重则连坐邻里,累及家人;反之奋勇杀敌者,加官晋爵,良田美女因有尽有,是你你会怎么选。

此外,还有著名的商人吕不韦,能把政治当生意来做的人,真人才啊。一心扶植秦异人上位,之后权倾朝野,赚得盆满钵满。然后花钱著了《吕氏春秋》。

孙膑,兵家大神,孙膑原名孙伯灵,受过膑型(砍双脚并在脸上刻字)而称为膑。辅佐齐国田忌打下了几场有名的战役。著名的田忌赛马也出于他两。而后写过《孙膑兵法》,不过我们对《孙子兵法》可能更熟悉,当然,孙膑本人就是孙子(孙武)的后裔。

张仪,权谋之高,令人佩服。就是他主张的合纵连横,把各国玩弄于鼓掌之中。合纵意思是,先煽动秦以外的六国联盟,就能与秦势均力敌;连横意思是,又鼓动秦王分别和六国一对一联盟,就能瓦解六国联盟。而他自己坐收渔利,但最终没有落的好下场,还被挂上了大骗子的恶名。

战国时代,能人异士还是非常多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要知道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吞并天下,不择手段!不过结局大家都清楚,秦始皇一统江山。

天道、王道、霸道——百家争鸣

易中天并没有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穿插诸子百家的典故,而是把他们单独拿了出来。这个可以理解,前文说过,进入春秋后,中华文明进入了迷茫时期,主要是两点:其一、曾经的王室不行了,天下需要新的至尊,那就靠战争来解决;其二、中华文明到底需要怎样的制度与意识形态,才能万世太平,这是个问题,于是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百家争鸣。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注重“仁”和“礼”,其核心还是向周朝看齐,因为兵荒马乱就是社会礼崩乐坏的结果。所以君王有君王的素养,百姓有百姓的规矩,通过条条框框的教养,各自安分守己,天下自然太平。

以庄子、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注重无为和思辨,与民休息,统治阶级整天为天下操碎了心,都是在瞎操心,万事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给点阳光他就能灿烂。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无为的最高境界。

以韩非子为首的法家思想,讲究以法治国,人之初性本恶,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使人畏惧,这样才能限制人性丑恶的那一面,才出不了大乱子。

当然,既然是诸子百家,自然还有很多流派,他们相互指责,相互诡辩,相互编故事来嘲讽。殊不知,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值得传颂的文籍。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家思想在当时地位并不高,反而成了大家围攻的对象。之后也许是政治需要,也许是统治阶级的顾虑,儒家还是“战”到了最后。

关于百家争鸣,毕竟是思想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个人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回归到这些争鸣最开始的地方。就我个人认为:

  • 以人性使然的顺应,乃天道
  • 以道德礼教的劝善,乃王道
  • 以法规制度的避恶,乃霸道

天道、王道、霸道不分高低,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因地制宜的统治之道,所以这大概也是诸子百家,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原因吧。秦帝国始于霸道,一统江山,却也亡于霸道。周始于王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天道呢?周王不去干涉诸侯的统治,换来的却是礼崩乐坏。

哎,也许这终究是个问题,分分合合,周而复始。

小小鼓励,大大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