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创业,从入门到放弃-《坏血》读后感

回想一下,你每次去看病或做体检时要抽多少血?我映像中至少3管吧。这么多血液会送到具备职业资格的实验人员手中,他们立刻舞动起各式各样的大型仪器,捣鼓着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仿佛准备用你的DNA制造一个科学怪人。然而事实上,我们的血液样本被送到实验室后,会展开几十上百种的血液分析,最终生成不同的指标数据,用于评判你的身体是否存在某些疾病风险,又或者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据。我们小老百姓都知道,这个过程叫“血常规检查”。

去医院做血常规其实是很烦人的,排队、挂号、就诊、抽血、等待、再排队、医生诊断……除了浪费时间外,还要被护士姐姐抽取整整三大管血。如果突然有一个人跳出来和你说,她有一款革命性的产品,能彻底改变当今医学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生病了,你会不会觉得这家伙是个骗子?没错,她就是个骗子,甚至骗倒了很多硅谷精英,斩获了10多亿美元的投资。

先来看看这款革命性产品的初衷吧:指尖轻轻一刺,只取一滴血,就能完成数百种血液分析,数据可通过云端提供给专业医生,随时随地为你打造最精准的医疗策略。而它的外表犹如你家里微波炉,是的,这个神奇小盒子装下了一整个实验室和数百名实验人员。以至于它的创始人都管它叫——迷你实验室。想想吧,当癌症、心脏病、糖尿病以及其他各种血液相关的疾病刚刚出现苗头,便可及时发现,并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再也不会为亲人的提前离世而悲痛不已。还在等什么,立刻订购,99包邮哦,亲~

等一下,如果你还是不愿意购买这款“迷你实验室”,还可以选择到最先进的“健康中心”体检,那里配备了数十台类似的共享血检仪。还在等什么,立刻下载APP,扫码验血吧!

《坏血》完整地叙述了这个伟大创意从诞生到没落的过程。

全明星阵容,闪亮登场

一位年轻女性伊丽莎白·霍姆斯,她创立了一家名为“希拉洛斯”的医疗技术公司,带着前边所说的伟大愿景,以乔布斯为偶像,向苹果公司致敬,她从一开始便准备在医学界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这样的产品,这样的商业模式,毋庸置疑,它是颠覆性的,也正是如此,希拉洛斯公司一开始便吸引了许多超一流的人才和明星投资人。其中不乏像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苹果高管,以及各种名牌大学教授争相加入。

市场呢?连锁药店沃尔格林、连锁超市西夫韦,甚至还有五角大楼准备军用。缺钱是吧,没关系,甲方爸爸给!一句话,赶紧做,产品出来不愁卖!

知名度?希拉洛斯后期一度估值达到90亿美元,被封为独角兽。各种《财富》、《福布斯》、《时代》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伊丽莎白更是被提名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而“年轻创业女性”的人物背景,更是给这家公司镀上一层励志的光环,更容易受人青睐。

这样的资源配置,有几家初创公司敢想。但,一把好牌为何到最后打烂了?显然,“管理”的锅是甩不掉的。

混蛋领导,任性管理

伊丽莎白是个非常强势的女性,对于领导者来说甚至不算是件坏事,但极强的权力欲、不允许有反对声、不懂细节的盲目自信、乐于勾心斗角,这些性格问题却在她的日常管理中随处可见。

这么说吧,研发人员认为某个技术还无法商用,但她的态度就是:“这个很简单嘛,给你两周时间做出来”、“什么,还敢讨价还价,开了!”、“哟,敢在背后议论我,立刻滚”、“我们正在改变世界,如果你有任何质疑,现在就离开”。

更可悲的是,伊丽莎白还有个比她大20多岁的男朋友——桑尼,他是这家公司的二老板。如果说在伊丽莎白的领导下,员工尚且有一丝喘息空间,那这家伙简直是要把你勒死。他脾气极度火爆,会用各种办法来威胁员工,甚至侮辱他们。确切地说,他要的根本不是人才,而是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奴才。

从宏观上看,希拉洛斯对待员工就是准军事化管理,任何人不得交头接耳,切断一切可能的私下沟通方式,随时随地监听员工的邮箱以及各种电子痕迹。他们开除人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犀利,并且喜欢模仿电影情节,让保安把这些倒霉蛋“请”出去。员工离职后,公司会威逼利诱让他们关系要好的同事抖出一些猛料,以此为由逼迫离职人员放弃自己的股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此外,在公司运作方面也比较奇葩,裙带关系就不消多说,二老板都可以是男朋友,再招一些亲朋好友又算什么。给病人化验的试剂过期了——没关系,反正又没人知道;实验操作不规范——什么叫规范?你有专业实验的资格证吗——哦,我刚毕业两周。医疗资质需要国家机构监管——不怕,我们想办法绕开!

是的,这就是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产品反而是次要的。

只要落实好PPT,其他都能糊弄

如此管理混乱不堪的公司居然能经营10来年,自然是有绝招的。然而这种绝招在国内其实并不少见——吹!

伊丽莎白这个人其实并非那么不堪,抛开领导力上的各种性格缺陷,她本身是一个很勤奋也有大抱负的人。但她最具杀伤力的地方在于“现实扭曲力”,这个词之前是用来形容乔布斯的。简单来说,只要你听这种人演讲,就能短暂地忘掉现实情况,和他的愿景产生同频共振,他的言语会有一种极强的感染力,让人信服,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是不是很想宗教?没错,伊丽莎白会用她装出来的低沉嗓音和成熟稳重的气质,让投资人认为她和其他人不一样,再加上听起来非常靠谱的产品和公司愿景,听她的演讲,就是会让人相信——她做得到!

此外,希拉洛斯公司在门面上下足了功夫,总能给人一种高大上的第一映像,再加上铺满墙面的各种励志标语、媒体报道,聚集于此不论老板、员工、投资人、客户,他们都会逐渐转变为同一种身份——教徒。

诚然,我这么形容有些夸张了,但事实上是,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希拉洛斯却是没做好,公司真正能拿出来的就两款“产品”:其一名为“爱迪生”,其实就是里面装个机械臂,自动完成几项简单的血检过程;其二名为“健康中心”,其实就是采购了很多商业血检仪器,并装修得很漂亮的实验室,为人们提供检测服务。

然而不论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上,两款产品表现都非常差劲。自家的“爱迪生”总是故障频发,要么程序员不熟悉实验流程,无法开发专业程序,要么血液样本压根不够完成实验。“健康中心”买的是西门子的产品,然后狸猫换太子队外宣称是自家的,但所谓的指尖一滴血,完成240多项血常规检查,终归是梦想。一滴血液样本被用于前几项分析后就被污染了,根本无法继续化验,健康中心的部分检查也确实用到了“爱迪生”,不过也就10多项,而且实验结构基本是错的。同一指标,两次化验得到的数据可以悬殊30%以上。

当然,公司的高管会想办法逼迫他们的员工对数据造假,让它看起来合理,然后在确认表上签字。总之,只要产品还能“工作”,不影响他们的商业运作,其他都不重要。

公司其实一直在研发一款重磅产品——迷你实验室。不过在两位老板任性地管理之下,公司人员流动速度之快,当然是胎死腹中啦。

底线?不存在的

“爱迪生”和“健康中心”最终是服务病人的,带产品前期并没有大面积铺开。而且正如前面所说,希拉洛斯的首要目的是ABC轮融资上市,为了PPT,他们需要好看的数据。可产品和服务实际上都很弱鸡,为此,公司开始逼迫实验人员开始对病人的数据造假,对整个实验室内部严格保密,任何想进入实验室参观的人,都以商业机密为由予以拒绝。

很多员工因为无法回避良知而选择离职,但公司会严格把控员工的通信,以防止泄密,在撂下狠话,只要发现谁泄密,就用法律武器,告到它倾家荡产。其中一位叫伊恩的员工,曾在希拉洛斯与其他公司的专利诉讼斗争中,因为受不了公司给他施加的压力而自杀,对此,希拉洛斯却选择尽可能隐瞒在职人员,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总之,在希拉洛斯,对员工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似乎没什么不妥,一切看领导心情。后来还是有人因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想华尔街日报记者揭发他们,这位记者就是本书作者。

在希拉洛斯如此严苛的通讯监管制度下,泄密的事情马上被发现,公司并没有正面处理,而是雇佣私家侦探24小时监视员工,甚至以类似黑社会的手段去恐吓员工,这个时候的希拉洛斯,已经谈不上什么道德了。

总之,一面是商业上各种忽悠,一面是业务上各种造假,一面是内部各种霸凌。好在本书作者和公司员工都顶住了压力,才让这次爆料得意公之于众。

然而,希拉洛斯已经服务了很多病人,他们因荒谬的数据早已吃上了错误的药品,谁能为此负责?没有,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公司依然想着压住事实、压住舆论,公司形象最重要…

这样的“独角兽”最终玩火自焚,宣布破产,两位老板自然也被绳之以法。

一些感想

其实,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尤其是前半部分(主要叙述创业经历),我觉得和国内的情况很类似。有很多初创公司的套路都差不多,一流的PPT,二流的管理,三流的产品。但这不重要,产品、颠覆、平台、革命、重新定义…算了吧,什么是商业模式?忽悠+融资+上市+套现+跑路这个过程本身才是商业模式!

但这么说就对不起那些认真做产品的初创公司了,脚踏实地者大有人在。我想说的是,大跃进式的创新很精彩,但不是每个人都是乔布斯;摩尔定律固然热血沸腾,但不是每个行业都奏效。苹果2018年发布iPad Pro的时候宣称它比第一代快了1000倍,那么电池的进步呢?这么多年了,除了增加容量,优化省电技术外,电池本身的突破几乎为零吧。因为电池属于化学材料领域,而非IT。

如果医学界也和IT一样的发展速度,我估计今天的人类早就超神了。因此,像血检这种看似伟大的梦想,实则被计算机领域给带偏了。我们今天的医疗技术是提高了很多,但这其中的“技术”更多是仪器设备的功劳——它们属于计算机领域。而那些无法避免的医学项目和理论支撑,其实没我们想象那么发达。正如今天我发感冒烧用被注射的针水,效果会比20年前好100倍?我估计其中有很多连名字都没变过吧。

希拉洛斯的失败原因之一,很显然是他们把技术问题和医学问题混淆了。但这也给我们创业一个警醒——不要老想着颠覆一切。你的想法再伟大,人还是要吃饭的,白里透红的黑线是画不出来的。我们总能看到各种有关黑科技的新闻,令人神往,但就目前来看,什么把人的寿命延长到200岁,彻底击败癌症,超级基因改造人之类的想法,短期内真的不现实——这个短期是指我活到老死那天。

最后,关于希拉洛斯的失败,更多是从道德上的谴责,这无可厚非。我在读到本书后半部分的时候,隐隐觉得这更像是这位记者对自己战果的一次骄傲的回顾,就像一位战士在对围坐身旁的孩子诉说着他的英勇事迹,或是一个酒鬼嘬了一口美酒后还忍不住吧唧两下嘴。但必须肯定,他做了一件好事,为人类避免了一场灾难。有关希拉洛斯公司的“品行”,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无节操的公司以前就有,以后也不会消失,都是老生常谈了,于我而言只有两位前辈的训诫:

做事,要有谱气!
作为人,何为正确?

小小鼓励,大大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