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581年-907年),是中国经历了400年的长期分裂后迎来的一次大统一,而且是享誉古今中外的大唐盛世。那么,为什么是唐朝?这个时代具有什么样的特色让它不可一世?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隋唐接力棒
隋朝之前是南北朝,南北朝是一个统称:
- 南朝是之前西晋的延续,由汉人统治的中国,包括宋、齐、梁陈等四朝;
- 北朝是五胡乱华的后续,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朝;
上述的朝代即包括同时期的不同地方分裂,也包括不同时期的朝代更迭。还有,晋朝传递下来的分封和士族世袭等制度或观念,在南朝得到延续,导致贵族越来越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国家战乱连连。所以说就一个字——乱!
混血儿杨坚
杨坚是鲜卑化的汉人,效力于北周皇帝,各种南征北战,之后升官拜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逐步废掉北周皇帝,自立为帝,建立隋朝。接着北灭突厥,挥师南下,伐西梁、亡陈朝,自此统一全国。
一统江山之后,隋文帝杨坚还干了几件了不起的事:
- 【府兵制——军改】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既解决了绝响,由杜绝了军阀。
- 【五省六部制——权利制衡】:废除九品中正制,各省间负责最高指示,各部负责国家业务划分,没有谁能独揽大权。
- 【科举制——人才选拔】: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问出身门第。
- 【施仁政——利国利民】:通过再三减税、罢盐/酒专营,推行均田制,导致经济和人口大幅增长。
这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通过各种制度与制衡确保国家行政机器能有效运转。隋文帝杨坚淡化了统治阶级的存在感,换而言之,不论谁走马上任,只要不昏庸至极,都能在流程制度上不出什么大乱子。
李唐登场
隋文帝死后,儿子杨广即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炀”这个溢号是唐朝李渊给封的,意思就是昏庸无能至极的暴君,是对死后皇帝最狠的差评。当然,这里有刻意抹黑对手的嫌疑,杨广没有那么不堪,但他真的很像秦始皇。
具体说来,隋炀帝在位时,打通南北大运河(从杭州到北京,全场2700多公里),重建东都洛阳,东征西讨,西至如今的新疆,东至如今的朝鲜,北至如今的蒙古,中华版图翻倍。然而,这一切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百姓的世故血汗。
如此激进又冷血的皇帝,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只能是民怨四起,本效力于隋朝的李渊反了,在晋阳发起兵变。晚年的隋炀帝已无力控制全国,李氏父子出生入死一口气推翻了大隋政权。
自此,李渊称帝,国号为唐。但是在立太子问题上出岔子了,唐高祖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从自古继承规矩而言没问题。可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结果便宜了哥哥,有没有搞错!所以李世民一手炮制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杀,逼父禅让。此后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华夏文明也迎来自古以来的最强时代!
开放,是一种大国自信
隋唐和秦汉发展轨迹太像了,秦、隋都作为巨大革命的试验品二世而亡,紧随其后的汉、唐不但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更是迎来了空前盛世。最强大唐帝国的版图比现代中国还要辽阔。周边的蛮夷戎狄无不臣服于大唐,当年的李世民不仅仅是中华的天子,更是周边游牧民族心中的天可汗(可汗是最高领袖的意思,而天可汗似乎更上一层)。
当然,这仅仅是唐朝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绩,在笼络人才方面也真是做到极致了。举个例子:日本的仲麻吕、阿拉伯的李彦升、朝鲜的崔致远都先后在中国考取进士…一个国家的重要公职人员居然是个老外,放在今天你能想象吗?关键人家对中华的儒家思想、文化历史了解的比你还深,吟诗作对更是信手拈来。能多次出现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是整个中亚圈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与向往,实际上唐朝年间有大批的国外使者留学生常驻中国,学习中华文化(这背后也可能是大唐常年对外国使者高规格免费招待的政策所赐)。
民间社会呢?丝绸之路的强盛,国土向西的扩张,对外来人口的宽松政策,导致整个长安城直接进化为全球最强悍的国际大都市,不会两句外语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长安街有两个商圈,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全球的奇珍异宝不在东便在西,老百姓的日常购物也被称为“买东西”。唐朝女子穿起胡服,尽显婀娜曲线,后来更是学着波斯、吐蕃、中亚等异国风情,戴耳环、梳髻堆、化面赭(一种脸妆),穿着也越露越多。不论男女都喜欢骑马踏青打马球。长安街边各种老外开的西餐厅,各种高档会所组织派对,跳着胡旋舞,奏起龟兹乐。酒过三巡,还有一个个名闻天下的诗人慷慨激昂,真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啊~
唐朝的开放是什么?政策的宽松,思想的解放,身份的认同,文化的融合。是的,唐朝总体上给人一种“来者不拒”的感觉,不论你要吟诗骂国、诵经传教、纸醉金迷、偷师学艺、悬梁刺股,请自便。大唐不介意文化输出还是输入,也许来者不善各怀鬼胎,但民间盛世空前,一路路金戈铁马,英姿煞爽的天子/天可汗,你奈我何?是的,唐朝不是因为开放而强大,相反,是强大的唐朝自然而然走向了开放。开放,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富强的认同,是最低调的炫富行为。
大唐的漏洞
我们知道,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分权制衡的策略,是站在法治的角度把国家看错是一部高效运转的行政机器。所以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宏观目标,即不论职位上的人是谁,包括皇帝在内,他的权力都会受到相应的制约,以确保不会范下滔天大罪。相比于隋唐之前,这明显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进化。但唐朝的制度却留下了三大bug:女人、宦官、藩镇。
我们把天下比做一个家,家里的兄弟就好比整个朝廷官僚体系,唐朝的制度就是为这些兄弟量体裁衣制定的,就是为了防止将来分家产鱼死网破。结果到好,兄弟们的行为都被限制住了,家里的儿媳妇开始冒头。到了后期,家里的保姆管家也开始气焰嚣张了。紧接着各方亲戚也上蹿下跳,这个家也就摇摇欲坠了。
女人就如武则天这类的后宫儿媳妇,保姆管家就是朝内的太监宦官,亲戚就是藩镇到军阀。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在古代,天下的产权都归皇帝一个人,但产权是产权,使用权是使用权啊。皇帝可以把自己的权力分给朝臣们代理行使,唐朝的制度只是避免了名以上的产权拥有者和代理行使者的纠纷,实际上参与代理皇权的人还有很多,一句枕边话,一个确认过的眼神,都可以对皇帝的决策产生重心偏离。久而久之,皇帝被架空,重臣也可以被架空。
我们不好这件事是对是错,但也幸好这样,中国才得以有个女人当皇帝,为整个中华历史涂抹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武则天
我个人觉得看待武则天需要分两个角度:
- 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政客,但凡敢挑战她权力地位的人,必将遭到最阴毒的攻击,在她实质掌权期间,被迫害致死的官员怕是上千了,不论这些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挡武者死!
- 她是一代圣明君主,在她掌权下的中国大力推动科举,消灭门阀,让社会底层人才有了出头之日;同时轻徭薄赋,社会人口和经济都出现高速增长;中国的文化思想也在该时期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
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武则天,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刚入宫的小姑娘野心勃勃,但她伺候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个胸怀天下的天可汗眼里,一个女人算什么。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被迫削发为尼进入感业寺,这就相当于政治生涯到头了。幸好她把赌注押向了那个唯唯诺诺的青少年李治,李治登基后,她按部就班回到宫中,迫害王皇后和萧淑妃,自己终于成为武皇后,这真是绝处逢生啊。
武皇后得势,以她的政治野心及权谋,搞定一个李治跟玩儿似的。于是她逐步从幕后到台前,与皇帝并称“二圣”。抚皇帝、扰后宫、废太子、杀宰相、用小人,从此平步青云,朝堂之上被儒家思想熏陶的大臣胆敢看不惯,直接把他废了。人是越杀越多,到最后整个朝廷都被她杀得没脾气了,唐高宗李治也嗝屁了。她的亲儿子立了又废,废了又杀,直到后来她的小儿子磕头认怂不敢当皇帝。只见她大喝一声:还有谁!!
一代女皇帝闪亮登场了,她机关算尽为自己的天子之路扫清障碍。上位后,武则天接着杀人,但杀的是那些曾今用过的小人。是的,当上皇帝后,她慈眉善目菩萨心肠,要还世间一个公道。所以武则天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尔虞我诈,后半生安邦定国。大唐在她的手上照样太平盛世,和男性皇帝相比,恐怕只是少了些许残暴,多了几分仁慈吧。
但是,人终有一死。武则天晚年面另一个艰难的抉择:是武周还是李唐?选择改朝换代,她无疑要背上王莽篡汉般的千古骂名;选择还政于李家,那她这辈子又折腾个什么劲呢。不过她最终还是选择做李家的媳妇,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或许是想把评价留给后人;又或者,一个登峰造极的女人,还有必要为自己论证什么吗?
安史之乱,盛极而衰
女人的戏唱完了,就该轮到宦官和藩镇登场了。其实安史之乱没有太多内容,但它作为大唐盛极而衰的分水岭,自然有特殊的意义。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李隆基年间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的中国幅员辽阔,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不一定融洽,北面突厥(今蒙古),西面吐蕃(今西藏、新疆),高句骊(朝鲜),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今天阿拉伯、印度等地区,都多少有些摩擦。天高皇帝远,大唐设立藩镇,就是派重兵把守边疆,但赋予军权的同时,还把部分行政权也交了出去,其目的是让指挥官自行解决军饷和当地民生问题,不要让朝廷操心了。想法是好的,可这种行为其实和封建时代的诸侯分封有何区别?不过差了一张产权证而已。而且,边疆的部队及战斗力远远强于朝廷,所谓藩镇,就是军阀。
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大唐发动进攻,不过是吹响了大唐时代的战国号角,从此朝廷无宁日。雪上加霜的是,宦官乱政,这便是唐朝制度上的第三个漏洞。宦官们借着亲近皇帝的机会,左右决策。这可比女人干政要恶劣的多,媳妇再霸道好歹也是自家人,多少还会为自己的家着想。这保姆可是领死工资的,他要是掌权,还不能捞一笔是一笔,家庭兴衰,关他屁事。
所以在此后一百多年了,各种傀儡皇帝相继登场,朝廷内部开始搞起派系斗争。为官的目的不是整死各位,就是被各位整死。这样的统治阶层,能够维持一百多年,不惊讶么?其实原因有两方面:一、藩镇军阀间相互混战,给了朝廷苟延残喘的空间;二、唐朝的行政制度设计的却是好,至少在最差情况下还能勉强维持运行。
好了,易中天的隋唐这部分看完了。总而言之,唐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朝代,在我看到极盛大唐的介绍时,真有一种梦回唐朝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