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元-《易中天中华史:卷17-20》

南北两宋(960-1279),元朝(1271-1368),两个朝代四百年,中国完成了从“天下之中”到“大中华”的转变。

宋人温文尔雅,能用钱解决的问题,绝不用刀枪。从宋的帝国版图来看,比前朝差远了,仅管辖着如今的四川、两广、沿海地区。但宋的政策开明,财政、文化、科技都达到了历史高点。就拿财政来说——国土仅大唐的三分之一GDP却是大唐的六倍之多。而你能想象得到吗,就是这样一个政府最后几乎是被穷死的。

再说元朝,这是个让人纠结的朝代,大家都还在争论元朝到底算外族入侵,还是继承中华文明。说外族入侵吧,当年的忽必烈的确认为自己是中国的皇帝;说文明朝代更迭吧,蒙古人统治时期,中华文明被践踏,百姓被分三六九等。宋朝有青花瓷、词曲、水浒、印刷术,以及一堆如王安石、司马迁这样的名人。那么大元朝呢?脍炙人口的人文思想,你能说出几样?也许只有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但他们到底还是蒙古人,到底属于蒙古帝国,是的,并非元王朝。蒙古不仅改变了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改变了全球秩序。从此,亚洲文明圈不再被中国主导,欧洲信仰得到一次清洗与统一,文明中心也一路向西。这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蒙古,对这颗星球的后世影响之深,不容小觑。

宋元时期国家形式-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宋的诞生基本没什么悬念,故事很简单:晚唐时期由于藩镇割据加上宦官干政,帝国政府岌岌可危。而政府的禁卫军在当时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突然发动军事,拥立首领赵匡胤为帝,各种称呼万岁,各种黄袍加身。赵匡胤赶紧说:“使不得,使不得!”将士们积极回:“就你啦,就你啦!”就这样,赵匡胤称帝,改国号为宋。

当然,易中天在书中各种剖析案发细节,认为这根本就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明明就是自己想当皇帝,非要搞得像是被逼的。陈桥兵变这个故事聚集了堪称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一、最佳配角、最佳群演等老戏骨,就差颁奖典礼了。

另一个故事更耳熟能详——杯酒释兵权。话说赵匡胤掌权后,为了避免手下效仿自己也来个“黄袍加身”,就在一次酒宴上说:“你看看人家大唐,为啥亡了,还不就是藩镇的火力太猛,动不动就擦枪走火,天下哪能太平?藩镇一日强势,国家永无安宁啊!”说白了,就是各种威逼利诱,把将帅们比做藩镇,暗示他们交出兵权。当然,他成功了,宋朝也几乎每听过藩镇之争的事情。

与兵权一样,财政、行政、军事等重要权力全部划归中央,确切的说是皇权所有。但这与前朝是不一样的,集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内乱,之前的朝代更倾向于皇权代理,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所以雇一帮大臣来帮他分担。因此前朝的干政、架空皇权的情况很普遍。宋朝通过升级隋唐的制度,主基调是文官来主持朝政,武官专注军事,这让那些胸怀天下的士大夫终于可以和皇帝“共治天下”了。

得益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普及,获取知识的成本变得很低,甚至有黑心商贩都开始卖盗版书了。不论如何,以前富家子弟才能玩得起的游戏(考功名),现在穷苦人家也敢一试了。所以,宋朝不仅在科举方面取得空前成绩,科技、人文、艺术,也随着成本的降低而达到了巅峰和高潮。你想想,宋词、山水画、陶瓷技术、算术等,不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吗。更夸张的是,宋朝民间贸易极为发达,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由于买卖空前,政府铸币的速度赶不上百姓消费的速度,只能印一些纸钞票据来表示特定商品价值(我们中国人的“钞票”概念也就源于此)。哎,生意好到逼着政府玩起了证券期货,也是醉了。

此外,宋朝不仅延续了大唐的丝绸之路,在海洋贸易的成绩更是空前。那个时候与宋朝通商往来的国家有五六十个之多。主要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纺织、五金、茶。当然,中国人同样进口香料、琉璃、象牙等各种奇珍异宝。

当然,还有民族融合,虽然不及大唐,但这个时期的各种外国人照样能在中国做生意、做官、安家落户,政府会给他们保驾护航。文化方面更是数不胜数,《水浒》/《资治通鉴》、包青天、精忠报国的岳飞、各种著名诗/词人。经济方面远超盛唐,正可谓财大气粗。这可真叫藏富于民呀。按道理,这么活跃的市场,这么富足的国家,政府的银子应该哗啦啦堆满国库才是,怎么最后还穷死了呢?

因为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宋朝的公务员是分两种的,“官”和“差”。官基本是头衔,挂个职领俸禄;差才是执行实际事务的。宋朝后期由于养的官员太多,百姓都视当官为铁饭碗,争相考功名,见谁都叫大官人,就好比我们现在见人都叫老板一样。所以一大帮做吃空饷的官员压在朝廷背上,压力不小啊。

此外,看看南宋时期的版图,北面就辽金、东有高丽、西有吐蕃、南有南诏,何况此时蒙古还没登场。以辽国为例,在萧皇后的率领下,辽国常年骚扰南宋,宋又没能力灭了他们,最终只能坐下来谈并签订著名的“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三十万,秋毫无犯,用钱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其他周边国家自然会眼红效仿。

即便花钱买和平,但总有人不吃这套吧,军队依旧要养。而且按宋人官差分离的逻辑,军队里存在吃空饷的酒囊饭袋。何况宋朝时期,军队经商依然成风,各种合法走私,贩卖军火,也是国家财产流失的方向。

总之,尽管宋朝税收很可观,但收税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政府迟早要破产。国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此时一个重要任务登场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确切地说,应该叫熙宁变法,只不过变法的一把手是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赵顼掌朝的熙宁年间发生的。朝廷内很多士大夫认为政府与民间就是一场零和博弈,税收越多,民间财富越少,于是纷纷要求宋神宗减税。这显然是一种政治正确的混账话,国库已捉襟见肘,还减税,你们还想不想要工资。所以宋神宗一心扶持王安石上位,因为他的思想更符合宋神宗,即通过变法使民间市场更活跃,把蛋糕做大,确保百姓钱包鼓鼓的同时增加税收,照样让政府富起来。因此,士大夫们看到的只是存量市场,而王安石看到了增量市场。

王安石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式:

  • 青苗法:国家向民间低息放贷,让贫苦农民有钱买种租地,等来年秋收再连本带利归还国家。这样农民有钱赚,国家有利息收,还抵制了可恶的高利贷。
  • 免役法:花钱即可免去当年服役,这里的役不仅仅是兵役,还要去各种政府部门当免费劳动力,占用百姓的时间和精力,自家的事业反而管不上。
  • 市易法:政府在物价下跌时增加收购,物价上涨时平价卖出,既增加财政收入,还能方式少数人操纵物价。
  • 保甲法:每家每户轮流出人在周围巡逻当保安,农忙时耕种,农闲时接受训练,节省军费,还能训练一支民兵。

诸如此类的变法共有十几种,从表面上看都能感受到,王安石的思想非常超前,不得不感叹古人已经对市场经济这么了如指掌了,还能提出国民双赢的思路。然而就是这样超前的变法,最终让沧桑遭了大罪,不论朝廷还是老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恐怕除了皇帝,人人得而诛之。

为什么呢?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开封城外尘土飞杨的道路满是流亡的难民扶老携幼。他们饥寒交迫,只能吃树皮草更,为了偿还政府的强制借款利息,不得不典当妻子卖儿女,而政府还要从这笔买卖上想方设法抽税。

这一切被记录在一幅民间疾苦图中,上奏给宋神宗,皇帝看完潸然泪下。不久便撤换了王安石,司马光登场了。此时的他早已和王安石反目成仇,迅速且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变法,但正是这种雷厉风行,打得民间措手不及,再次让百姓受苦受难。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操之过急,脱离群众。司马光矫枉过正还是因为操之过急,脱离群众。两人都是为了天下苍生,结果却殊途同归。

或许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胸怀大志之人,他们才华横溢,已天下为己任。但我从书中看来,尤其是王安石,过于理想主义了。变法的目的是利国利民,但王安石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谏言,他一心是想着如何废掉挡在他变法路上的大臣,强制推行变法。不论变法的思想是好是坏,他都表现出一种值得人反思的行为——漠视生命。

其实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就是过于理想主义,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此复杂的系统,即便看似天衣无缝的改革方案,未经调试就上线,就是不对人民群众负责。更何况在他的政治生涯里,是真的做到了大义灭亲,曾经的故友一一变为政敌,那些为他站台撑腰的人到最后都沦为变法的牺牲品。为了变法,为了自己的理想,任何反对他的人都要赶尽杀绝。当然,他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在读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明确感受到,他是真的心系天下,是的,只有天下,没有苍生。

也许,这就是变法失败的根源吧。

蒙古崛起

这段“历史”我们都很熟悉,主要归功于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小说。当然,小说只是取材于历史,历史并非小说。

我们知道大名鼎鼎的乔峰乔帮主是契丹人,而契丹就是常年盘踞如今的中国北方,北宋与其签订澶渊之盟,从而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之后东北方的女真人崛起,就是后来的满族。先是一举南下灭了契丹,改国号为“金”。大金帝国又继续挥师伐宋,此刻的宋朝官员享乐空谈,军队忙于经商,加之改革失败,哪里是金人的对手。兵败后,宋朝皇帝赶紧让位给儿子,自己准备开溜,结果徽钦二帝被俘。皇室贵族大部分被金人蹂躏致死,又重新扶植傀儡政权,好在当时的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从开封一路逃到杭州,并在此建都,南宋开启。

这一系列就是著名的靖康耻,我们的郭靖和杨康也在小说里诞生了。率领金人的领袖叫完颜阿骨打,所以杨康之前叫完颜康么。那郭靖呢,当时正混在蒙古包里。那再来看看蒙古。

就我个人而言,蒙古汗国是蒙古汗国,元朝是元朝,不要混!

首先要搞清楚,蒙古人打的不是什么侵略战争,他们的战争动机就是战争本身。因此他们铁马金戈飞驰过的地方,无不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因为他们的只是为了掠夺。打个比方,蒙古人要的是现成的肉,不是什么养殖场。他们的战争是泯灭人性的,用书中的原话来说:“砖木结构的房屋统统化为灰烬,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街道则因太多的人油变的滑溜溜的。灰蒙蒙的夏日夕照下,只看见满载战利品的车辆穿梭来往络绎不绝。”

南宋的灭亡理所当然“归功于”蒙古人,崖山之战值得铭记,它是南宋的最后一刻,对于中华文明的转折也很有代表性,甚至有“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当时南宋早已成了流亡政府,元兵追至崖山,十多万军民死守到底。但被围困十多天的士兵早已无力抵抗。最后,文官领袖陆秀夫对刚被拥立的小皇帝说:“国事至此,唯有一死,不可受辱。”背起小皇帝跳海自尽。杨太妃、张世杰及其众多将士忠臣,紧随其后,跳海殉国。

这一跳,忽必烈坐稳中国皇帝,之后的明朝继承元的精神,清朝紧跟明的思想。皇家为了集权,开始培养中国人的奴性,从此伴君如伴虎,哪里还看得到朝堂之上敢和皇帝争的脸红脖子粗的局面,哪里还有如此开放开明的王朝。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是怎样的?不知道了。也许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就对晚清的丧权辱国历史比较深刻,毕竟考试要考的嘛。

对于蒙古的这段历史,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的,诚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偏见罢了。

蒙古在当时是刚从部落时代切换到部落联盟时代。在这种松散的同盟组织下,能让这片草原享誉世界的当然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极盛时期的大蒙古疆域有3300多平方公理,什么概念,将近4个中国!而铁木真死后,蒙古人也把他带回故乡,埋在草原之下,一个谁也发现不了的地方,所有人为他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永远把他铭记在心。

成吉思汗到底属不属于中国我不知道,我只是看到在他在把世界都变成蒙古牧场的计划里,中国或者中华文明并没什么特殊的。也许只有忽必烈应该纳入中华王朝的历史,因为他的确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了,但是,似乎又没那么

成吉思汗死后,大蒙古被他的四个儿子(或者说四大派系)分裂成四大汗国。分为位于东欧、中亚、新疆等地,忽必烈统治的自然是蒙古总根据地和大中华地区。关于四大汗国各种统治纷争不属于中华历史范畴,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四大汗国发源蒙古,但他们逐渐都被当地同化,比如伊利汗国的旭烈兀就皈依伊斯兰。当然这些不属于中华历史范畴,重点还是说说元朝。

忽必烈和他的亲戚们一样,从小受到汉文明熏陶,骨子里是蒙古人,表面上也有汉人思想,这也难怪他想做中国皇帝,但在他统治下的中国令人不悦。元朝建立后,百姓被分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蒙古人、异目人、汉人、南人。异目人是指那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唐宋时期波斯、阿拉伯、叙利亚等都很多人迁居过来;汉人特指南诏(云南)、契丹女真(东北)的人民;南人呢?南宋原住民。

蒙古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最突出的莫过于民族文化的统一进程。但蒙古人自己恐怕不那么想吧?他们把种族分三六九等,并没有蔑视或侮辱其他民族的意思,蒙古人不是纳粹,这么做更多是防止自己被稀释。他们用粗暴的手段让元朝疆域的各人种、民族生活在一起,那么中华文明呢?

这便是元朝对中华历史交出的成绩,中国从之前的华夏文明进入了大中华时代。以前是以中原文明为主基调,与周边民族、部落、邦国相互交融,就好比蛮夷戎狄、五胡、契丹、女真等,不论周边文明如何野蛮,最终都是被相互同化后才纳入华夏文明圈的。现在不是了,多民族还没来得及彼此了解,就强制圈在一起,民族间融合程度低,但自此以后,大中华的多民族国家特性更为明显,民族内部有天然的身份认同,但民族之间的身份认同也必须靠认同“中华”。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元朝的历史。总之元朝之后,中国的版图得到空前的扩张,民族兼并似乎也不在只有文明融合这一条路可走。大家彼此按照原来的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谁也不刻意同化谁,我们彼此相信自己属于大中华。正如当今中国的模式,56个民族是一家。

小小鼓励,大大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