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国魏晋南北朝-《易中天中华史:卷10-12》

秦汉历时410年,之后便进入了长达400年的大分裂时期,分别是三国、西东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这是怎样一个混乱的年代,而这样一个乱世又演绎了多少成王败寇,为后世留下了多少华夏精神?貌似除了三国,我们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大概因为太混乱了,都没人想提起。这个时期上演了无数次兵戎相见、尔虞我诈、谋权篡位、倒行逆施、改革换血,那主旋律是什么?没有,或者说混乱与迷茫本身就是这个时期的标签。还好,当新的中华文明迎来破晓,方知这是一场伟大的洗礼,是中国历史的必经之路。

不一样的三国

大概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国,但绝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应该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可惜,三国演义不过是民间文学,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按照易中天在书中的观点,三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根本不重要,它不过是东汉末年由于王朝衰败而导致的军阀割据,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步骤,很多朝代更迭时都会经历的短暂时期。

此外,我们津津乐道的草船借箭、温酒斩华雄、桃园三结义、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诸葛亮空城计骗司马父子等等。都是虚构的!事实上,曹操是宦官养子,孙策是寒门子弟,刘备是没落贵族之后。三人的开局都不怎么样。而各种士人将军也没有那么神乎其神。赵云后期被刘备冷落无所作为,诸葛亮治国有方但军事上没有太多业绩,而关羽的各种奇迹完全是后人吹出来的,刘禅也并非窝囊废。还有曹操,少年放荡不羁,曾和袁绍一起去偷别人家的新娘子……

其实历史是这样子的,汉朝由吕后(刘邦媳妇)开辟了一种传统嘛,皇帝掌权—>太后掌权—>宦官掌权—>又回到皇帝手里,宫廷内的权力争夺就这么循环着。于是东汉末年,何太后掌权,但并不打算对宦官赶尽杀绝,于是大将军何进就把董卓拉拢过来,准备威胁太后。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一来就只手遮天,胡作非为,皇帝是废了又立立了又废,从此朝廷暗无天日。

于是大豪族袁绍出场,利用自家的名望号召全国各大门阀,准备团战讨伐董卓。结果一呼百应,各大军事力量集结,那场面之吓人。话说曹操也跟来了,军队区区五千人,在联军当中连个座次都没有。但真的讨伐董卓时,唯有曹军奋勇厮杀,却是孤军奋战,联军们在干嘛?纸上谈兵,夜夜笙歌。一心想要复兴汉室的曹孟德明白不能与这帮乌合之众为伍。他准备自己单干,招兵买马,攻下兖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开始屯田治理,做大做强。

董卓死了,吕布杀的。但各方势力继续窝里斗,皇帝却因此而颠沛流离。于是毛玠给曹操提了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即打着皇帝的名义,以合法的方式讨伐那些不听话的集团势力。就这样,曹操手握天子逐步拿下长江以北,最终改国号为“魏”,其子曹丕更是逼献帝禅让,直接称帝。曹魏一度雄霸北方,算是三国在军事上最成功的。

刘备呢,一个被遗忘的皇室之后,常年寄人篱下,后来军败曹操,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荆州可是战略要地,而刘表晚年病重时将荆州托付于刘备(此段历史存疑),他算是捡到大便宜了。而诸葛亮与孙吴的鲁肃都看到汉室已衰,三分天下是大势所趋,二人几乎想到了一起,于是孙刘联盟,共御曹敌。此后在刘备称帝,改名蜀汉,在诸葛亮的儒法并用的管理下,这个国家内政最稳。但连年征战却无功而返,并不得民心。

孙吴是典型的墙头草,因为他们执政者根本不在意复兴汉室,他们只在乎活下去,然后一统天下。所以可以看到孙家一会联刘,一会媚曹。说白了都是权宜之计,政治需要罢了。但孙吴的内政不稳,窝里斗很严重,吴国之所以最后灭亡,完全得益于他们见风使舵的外交政策。

总之,三国的故事每个人都耳熟能详,是真是假我就不好多言。我觉得大概记住几场战役:

  • 官渡之战:袁绍伐曹,曹操大胜,从此确定曹魏的北方霸主地位。
  • 赤壁之战:曹操伐刘,刘备联合孙吴来了个火烧连营,从此刘备稳坐荆州,三足鼎立之势凸显。
  • 夷陵之战:刘备伐吴,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抢回荆州,结果孙权大胜。正式开启三分天下模式。

晋,是福是祸?

晋似乎不被认作一个朝代,司马家族从曹操时代一路辅佐曹家一统天下,先是干掉最弱的蜀汉,逼得刘禅在洛阳装疯卖傻乐不思蜀才能苟且偷生;而后收复孙吴。待帝国的版图基本构建完成时,又效仿当年曹丕,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不知道曹操的棺材板还压得住不),改国号为“晋”。

就我个人觉得,司马家族本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响亮的朝代,中国历史也会因为他们而改写。因为晋完成了统一大业,剩下的就是安抚贵族,与民休息。但他们偏偏开了历史的倒车,居然效仿周人,发扬封建主义。周朝验证了长期封建制会带来凌驾于天子的诸侯,西楚霸王验证了短期封建制会内乱不止。而司马家族偏不信邪,搞什么以郡建国,果然,短短几十年的稳定后引来了八王之乱。

其次,晋的世族制,实际上就是贵族体系,高官世袭,致使那些官二代们毫无上进心,整日高谈阔论,甚至发展为酗酒、嗑药、娘炮文化。这样的人群管理国家,能走向富强么?

封建招致国家内忧外患,世袭搞的政治风气败坏,也才能有后来的五胡乱华。而南北朝时期,自诩为华夏正宗的汉人把南方搞的是乌烟瘴气,而北方胡人却真正继承了华夏的衣钵。

这些是晋之过,却并非历史之错,毕竟这个时期为中华文明留下了遗产。西晋好比春秋,东晋好比战国。前者给了中华思想一次井喷的机会,正如春秋的诸子百家;后者给中国的政治体制来了一次全面反思,正如战国的秦并天下。

先说思想,魏晋时期,人们不在关注儒家的繁文缛节,而更在意一个人的气节,这个人是否获得漂亮与洒脱。这当然都拜世袭所赐,大家的前途都被一眼看到底,就不在务实了,尽搞那些虚的东西。所以这个时期的世族阶级喜欢高谈阔论,出现了玄学(中国的早起哲学)、琴棋书画盛行,而道家思想更是衍生出了道教,其实就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杂烩。如果想要理解那个时期的晋人,不妨看看日本,因为那个时期中国的木屐和汉子都传入了日本,很多人文思想也连带着过去。总之那个时期的人,讲究事物背后的神形意,喜欢优柔唯美的风景,却又看中个人的率真与敞亮气质。

新战国时代

再谈谈体制,从周开始,中国有皇室、诸侯、贵族、百姓等阶层,有阶级就有矛盾,于是秦汉废除了这些阶层,从此只有皇权和臣民。此外,中国四周是蛮夷戎狄,即汉人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之前采取的措施一直是御敌,然后采取通婚来换取和平。

从封建制走向郡县制,是为了消除阶级矛盾,消除内战。毫无疑问,秦汉做得非常好,而且经过400多年的和平稳定,汉文明已经彻底融入中国人的骨髓里。阶级矛盾解决了,那么,民族矛盾呢?

少数民族是向往中华文明的,这与西方历史很不一样,古罗马时代,外来入侵者只会攻城略地,根本不在乎罗马文明,他们要重建自己的文化。而华夏的天下观却感染了外族势力,他们和汉人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即“我是否有资格继承天子这一角色”。所以,西晋时期各种权利争夺上演了八王之乱,进而招致北方各游牧民族趁乱入侵,逐一建立了各种外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但他们打的旗号都是:“我才是华夏正宗”!

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由于文化的落后,基本还停留在部落联盟时代,最高领袖基本就是个大酋长。所谓五胡乱华,其本意就是指外来落后的野蛮文明扰乱中华文明。另外,所谓十六国则是由八王之乱后的内部分裂的新政权。因此这个时期中国的情况是,南有汉人内讧,北有外族乱政,各种分裂与吞并,大大小小何止十六个国家。说它是新战国时代,一点也不夸张。

五胡乱华,是晋的混乱与腐败给了少数民族一次说话的机会,让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与汉人一起思考,何谓华夏文明。不过,这个时期的胡人与汉人一样,打打杀杀,你方唱罢我登场,局面一直持续到鲜卑族。其大酋长拓跋珪甚至先进文明有多重要,因此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与民休息。待盘踞北方称帝后,他废除了部落酋长制度,改为臣民百姓,迁都平成,让鲜卑一步跨入帝国大门,国号“魏”,史称“北魏”。

此后,拓跋家族的后代逐步汉化,直到孝文帝拓跋宏时,他的言行几乎与汉人无异,而他自己也认为天明在即,也许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拓跋宏先是迁都洛阳,而后改用汉族祭祀礼仪、改汉姓、禁胡语、禁胡服、加强胡汉通婚。易中天的点评很合意:鲜卑像盐一样把自己溶化在汉民族的水中。

南北朝,即以长江淮河为界,以北的拓跋家族统治政权,称为北朝;以南的汉族政权,称为南朝。这个概念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因为此前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中原没有南北,因为东南西北都是野蛮文明。此后中国人眼里,没有中原却有了南北方的概念,比如北方豪爽,南方温和等。

说会南朝,这些自诩正宗的汉人还在忙于内乱,还没争出个老大。因为封建制的诸侯依然顽固,世袭制养的窝囊废还在腐败。这便是南朝之乱。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直到北方的鲜卑人汉化的够彻底,汉人也足够认同鲜卑文化,中华文明才真正迎来的破晓时分。因为鲜卑化的汉人杨坚登场了,我们都知道他便是之后的隋炀帝。北朝探索了民族融合的道路,南朝验证了阶级矛盾的根源,经过这样的洗礼,中华文明才探索出了一条同时搞定民族与阶级矛盾的新方向。而这一些便以隋朝拉开帷幕,稳定持续了唐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多年。

小小鼓励,大大心意!